时光荏苒,若非感受越来越盛的寒意,生怕还陶醉在怡人的秋色中,本月8日,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正式降临,称为“立冬”。
“立”者,建始也,而“冬”同“终”,万物珍藏也,民间习惯以“立冬”为冬季的起源,是中国汉族古板的节日之一。
秋尽冬来,草木败北,蛰虫休眠,自然万物运动趋向休止。
以是立冬的三候为“水始冰;地始冻;雉入洪流为蜃”。水泽最先附上薄冰,土地也随之变硬,野鸡蛰伏,而蜃类大宗滋生。
“立冬”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四立,是古代十月的大节,在这一天,昔人总结纪律来展望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形,如“立冬晴,一冬凌;立冬阴,一冬温”。在汉族民间有祭祖、饮宴、卜岁等习俗,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,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,祈求上天赏给明年的有年,农民使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,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勤。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
立冬日有迎冬、贺冬两大习俗。汉魏时期,天子要在立冬日亲率群臣出郊迎冬之礼,并有赐群臣寒衣,对为国牺牲的义士及其家小举行表扬与抚恤,请死者;ど,勉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,后世概略相同。
贺冬亦称“拜冬”,在汉代即有此俗。东汉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这天,人们替换新衣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清代“至日为冬至朝,士医生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“拜冬”。
中国的节气是农耕民俗的载体,历史已往了,留下的是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