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w永旺快投网

目今位置:首页新闻中心 │ 天下计量日回首中国古代计量用具—铜壶滴漏

天下计量日回首中国古代计量用具—铜壶滴漏

  • 浏览次数:8992次
  • 宣布时间:2016/5/11 17:29:39
  • 作者:lx_yinhe

  在第十七个“天下计量日”来临之际,备受瞩目的南昌西汉;韬钅钩鐾亮艘话鸭剖庇玫耐┖,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明的第六把滴漏报时铜漏壶。

  铜壶滴漏又名“漏刻”或“漏壶”。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,使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转变来盘算时间。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,应用也普遍,成为历代计时的主要工具。

铜壶滴漏

  古代人们在用陶器取水、储水的时间,因陶器质地松散,难免泛起漏水征象。通过恒久视察,人们注重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崎岖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,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。我国历史文献中曾说:“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,宣乎夏商之代。”这是说爆发于黄帝时代,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,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。

  据《周礼》纪录,作为掌管计时的官员“挈壶氏”是世袭制。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—挈壶氏,设下士6人及史二人,徒12人。这说明至少距今3000年时,就已正式使用和治理漏壶了。

  到了秦代,计时的壶最先用刻漏。秦宫中掌管刻漏的官员称为“率更”。《汉书》卷十九上《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詹事,秦官,掌皇后、太子家,有丞。属官有太子率更。”颜师古注:“掌知刻漏,故曰率更。”

  到了汉代,滴漏报时有了制度。夜漏尽,指天明,要鸣鼓报时;昼漏尽,指夜临,要鸣钟报时。自汉以后,历代循行。文献资料纪录显示,汉代刻漏分昼漏与夜漏,共一百刻(一刻即是14.4分)。《说文解字》水部:“漏,以铜受水,刻节,昼夜百刻。”卫宏《汉旧仪》:“至立春,昼四十六刻,夜五十四刻。”《周礼注疏》郑司农云:“分以日夜者,异昼夜漏也。漏之箭,昼夜共百刻。冬夏之间有是非焉,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。”贾公彦疏:“此据汉法而言。”可见,汉代刻漏计时与日晷计时是一致的,都是一日百刻之制。


Copyright 2010-2017 www.vfe.ac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yw永旺快投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02592号-5
【网站地图】【sitemap】